欢迎访问湖北大学自考网!
  • 国家院校代码:10512
  • 湖北招生代码:C103
  • 学校招生热线:027-87995755
报考指南
您的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公共政策复习知识点(二)
发表于:2025-04-24 点击量:0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如何?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国家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其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两重性(阶级性和社会性)185——186

3、国家能力与公共政策:国家能力是指由社会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成。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4、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治理能力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指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是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5、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6、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一是决定了公共政策主体范围;二是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三是决定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7、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规定了决策权的纵向分布形态,进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8、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政府的决定权相应也有所不同。

9、公共决策体制与公共政策:

10、决策者素质与公共政策:一是决策者的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二是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三是决策者的智能水平与公共政策水平成正比;四是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11、立法机关与公共政策:至少形式上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制定者。

12、行政机关与公共政策: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和基本法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向有一定的行政裁量权。

13、执政党与公共政策: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里,政党首先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够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国家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政治纲领和主张才能转变为公共政策。在实行一党制国家里,政党是公共政策的主导性力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特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公共决策体制根据决策者数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决策权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第三节 公民与公共政策

1、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双重身份:即作为政策主体之一,也是政策对象。201

2、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一是以国家主权身份,对一些重大问题,采取通过公民投拍哦方式,直接进行决定。二是用间接的方式即公民自己选出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三是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订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策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影响政策结果。203

3、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如何?①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②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③形式利益和内容利益。

4、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关系如何?①宽范围的利益和宽范围的代价。②利益范围广而代价范围窄。③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④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第四节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一)、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是怎样的?(三个阶段、若干环节)政策问题的形成阶段:1、政策问题;2、政策议程;3、政策分析;政策决定阶段:4、政策选择;5、政策决定;6、政策宣示;政策实施阶段:7、政策执行;8、政策结果;9、政策修正。

2、政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3、政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4、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5、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6、公共选择的民主原则主要有哪些?全体一致原则;过半数规则以及各过半数规则的变异规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15)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

1、何谓公共政策问题(参见169页)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有哪些?——客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被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严重冲突性;出现相关的团体和组织活动;进入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政策行动。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哪些?219关联性;主观性和人为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民意代表;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政府部门本身。(选择)224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含义: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指的是对现实与人们利益期望等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政策需求等,进行界定性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作准备。

3、7个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方法: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伦理分析法。定义。

4、类别分析时的注意事项: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层次分明性。(228)

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231)

6、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确定利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232)

7、其他一些名词解释:

流行迷思就是那些足以导致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件妄下定论的对一般性事实的曲解以及只得到部分证明的选择性认知。分为:自然的迷思;邪恶的迷思;内在的迷思。(222);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222);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229)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体——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2、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抽象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主要区别(235):抽象——具体;提出——认定;众说纷纭、未必涉及解决方案——确定、涉及解决方案

4、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五是表达方式不当。(237——239)

5、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要经过哪些阶段?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239)

6、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确定目标、规划方案、政策抉择和合法化。

2、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3、公共政策目标的两大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en.Examw.CoM

4、政策目标的分类:政策元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和次目标;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5、确定政策目标的两个意义(244):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245):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政策构建)的含义: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特征(249):针对未来;强调目的;重视行动;突出过程和着眼整体。(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和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的含义和利弊比较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

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

单体主体模式——优点:能把握全局。缺点: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

多元主体模式——优点: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 失之于片面。

4、听证制度的含义: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5、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方案评估: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政策方案择优: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主要方法有: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何谓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靠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2、随着政策指定过程的推进,相关的政策参与者(越多,还是越少?)越趋减少

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题主要有哪些?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等。(选择)

4、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264):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四是注意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

5、何谓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律化。

6、何谓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7、何谓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8、何谓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西方国家奉行的审议议案程序有:一读、二读、三读程序。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原则与模型

1、政策执行的含义: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2、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目标导向;内容务实、灵活实施、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简答题):实现目标的途径;检验方案的标准;后续政策的依据。

4、政策执行的原则:

总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具体原则:计划周密;执行准确;灵活创新;全局与局部兼顾。

5、政策执行中如何贯彻准确原则:①执行机关和人员要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不能搞土政策,使政策走样。③要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

6、政策变通的含义——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

7、如何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注意三点;①掌握政策的精神实质;②摸清实际情况;③将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

8、政策执行理论的分类:

行动理论的观点;组织理论的观点;因果理论的观点;管理理论的观点;交易理论的观点;系统理论的观点

9、公共政策执行的六种理论模型。

(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

(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4)博弈模型(巴德克):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1、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功能。①政策宣传。②政策分解。③物质准备。④组织准备。⑤政策实验。⑥全面实施。

2、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应该遵循哪些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全面性原则。④一致性原则。

3、政策执行的组织主内阶段主要有哪些工作?①确定政策执行机构。②选人用人。③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度;奖励处罚制度)。

4、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5、政策执行再决策的规定性(特点):过程中;政策微调;同一政策问题;部分中断。

6、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①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人们认识的深化。④政策偏差的产生。⑤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7、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

按照发生阶段——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按照问题的出现是否惯常和政策的效果是否确定——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

按照再决策与原决策的后果在方向和目标上是否一致——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8、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①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时效原则。③信息原则。④民主原则。⑤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⑥宣传解释原则。⑦动态原则。(293—295)

9、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①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②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③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注意第3点)

10、政策执行资源的含义——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11、政策执行资源的意义——公共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是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也是检验政策执行效果的标准。

12、政策执行资源主要有哪些?①经费和人力。②信息。③权威。④执行保护。296

13、政策执行手段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引导手段)

14、行政手段的含义: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15、法律手段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

16、经济手段的含义:指根据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①间接性。②有偿性。③关联性。

17、思想引导手段的含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常用的手段有:①制造舆论。②说服教育。③协商对话。④批评与表扬。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纠正

1、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

3、政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2)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④执行准备不充分

(3)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6点

4、我国政策执行偏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305——环境、体制、文化

(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

(2)领导体制的缺陷

(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5、政策执行矫正的含义: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6、政策执行矫正的对象:政策本身。政策执行组织。③政策目标群体。

7、矫正的途径:①政策修正。②政策增删。政策更新。

8、矫正的方法(综合治理):①完善管理体制。②提高执行人员素质。③科学诊断问题。④及时跟踪评估。⑤强化监督控制。⑥加强舆论宣传。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还有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306

第四节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1、政策问题的性质对政策的有效执行有哪些影响?308

(1)问题范围的大小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2)问题的复杂程度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3)由问题产生的调节行为数量的大小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2、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对政策执行有何影响?309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3、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含义: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任何组织。

4、怎样的执行者才是合格的和高素质的?。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较高的管理水平。

5、公共政策对象的含义: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着。

6、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4点):政策规定性;一定的能动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7、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有何影响?313.一是表现在数量上,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其次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三是政策对象的调节和变化地幅度。(数量、类型、幅度)

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环境:1、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生物因素;宇宙因素);2、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媒、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心理承受力就是一系列变革对社会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以及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湖北大学自

求学云课堂